当前位置: 马达 >> 马达优势 >> 俄乌战局第二百五十八天,美国的下一步,协
文/王义伟
年11月8日,俄乌战局进展到第二百五十八天。
这几天,有两条新闻,预示着俄乌冲突的重大战略转向。
一条新闻是,11月4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秘访基辅。
另一条新闻是,11月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过社交媒体宣布,乌克兰最高统帅部决定,将马达西奇、扎波罗热变压器厂、克列缅丘格汽车厂、石油天然气企业Ukrtatnaft和炼油企业Ukrtatnafta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收归国有。泽连斯基称,这是乌克兰必须采取的步骤,是根据现行法律进行的,将有助于满足乌克兰国防部门的迫切需求。
以上两条新闻、尤其是泽连斯基宣称的为满足国防需求而国有化一系列企业的做法说明,乌克兰要开始自己造血了。
这很有可能就是沙利文秘访基辅的重要成果。
不管美国中期选举的结果如何,在此之前美国大水漫灌式的给乌克兰的军事、财政援助,以及乌克兰军队在战场上无节制地耗费西式武器的做法,已经不可持续。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激活、发展乌克兰军工企业的制造能力,让乌克兰自己造血。
据此分析,乌克兰将要国有化的企业、或者说将要激活的企业,应该不仅仅是泽连斯基宣布的这几家,还可能包括不便公布名称的更敏感的军工企业。而美国的援助,除了表面上可以公布的武器清单,如何协助乌克兰发展军工企业的产能,应该是下一步双方合作的重点,不过这些合作大概率会在秘密状态下进行。
在笔者看来,美国介入俄乌冲突有两大战略目的,拉住欧洲,消耗俄罗斯。这两个战略目的,拉住欧洲已经基本实现了;至于消耗俄罗斯,如果能将乌克兰在战争方面的造血功能培育起来,并让欧洲盟友更多承担对乌援助,美国就可以大大减轻负担。
在拉住欧洲方面,炸毁北溪管道可以说是霹雳手段,是断;向欧洲出口更多液化天然气(LNG),则是连。一断、一连,欧洲就被美国拉住了。
相关数据说明,在度过今年冬天之后,到年,美国与欧洲之间基本可以建立起稳固的能源供需联系。
前不久,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今年1月至10月欧盟自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数据,总量约为亿立方米,比去年全年自美进口量增加了亿立方米。欧盟计划年自美进口液化天然气总量将比年增加亿立方米。
这就意味着,年欧盟将要从美国进口亿立方米左右的液化天然气。
而欧盟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数据,按照10月份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说法,欧盟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占比已经从41%降低到7.5%。以往年俄罗斯向欧洲出口亿立方米计算,7.5%仅仅是.5亿立方米。
也就是说,来自美国的天然气可以完全抵消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俄、欧能源脱钩成为现实,而北溪管道的被炸毁更是彻底断掉了欧盟(尤其是德国)恢复俄、欧能源关系的希望。
能源的问题解决了,欧洲被拉住了,接下来,如何对付乌克兰的索取就成了美国的当务之急。
让乌克兰自己造血就成了最优解。
这就是沙利文秘访基辅的动因。
乌克兰的做法是将相关企业国有化。这样的做法,和西方秉持的自由市场经济概念相去甚远,估计美国也顾及不了这么多了。
沙利文秘访基辅当天(11月4日),美国宣布向乌克兰追加4亿美元军事援助。
11月7日,美国媒体报道,乌克兰收到了美国的国家先进导弹防空系统(NASAMS–NationalAdvancedSurfacetoAirMissileSystems)。
这套系统与保卫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防空系统是一样的。
这不是乌克兰接收的最后一批西式武器,但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乌克兰国产武器出现在俄乌冲突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