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交替时节,疫情蔓延。转眼宅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已有40余天。看这阵势,疫情虽有好转,但终归远没消除,封闭式管理模式丝毫没有放松的意思。晨起,不由想起唐朝诗圣杜甫的诗句: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对于正常年景的春日,人们历来都像古代诗人这样,会有稍纵即逝的感觉。何况遇上这瘟疫肆虐之年,天天宅在家里,外面春光纵是何等明媚,也是欣赏不到的了,内心深处不免有些感伤。
不过,话又说回来,既宅之,则安之。从辩证的角度看,这么长时间宅在家里,也实在是一次难得的生活体验。平时倘若特意想搞这么个实验,还是着实有些难度的呢!
说起来我不怕人笑话,大概自结婚组建小家庭以来,这么扎实一气呆在家里40多天的时间委实罕见。就连婚假“蜜月”也未曾休完就被电报催回部队了。之后两地分居的20多年间,休假时间一般都是很短暂的。父母在世时,还要在有限的假期里抽出时间回老家看望老人。那年边境作战结束后,部队给我们放了两个月长假,但正逢妻在大学学习深造,课业很紧张,我只有带着三岁多的女儿回老家休假。在外漂泊十多年回到北京工作,不是下基层部队就是出差,天天上班也忙得不亦乐乎,文雅点儿的说法家就像一个温馨港湾,通俗些的说法家就是一个管吃管住的特殊旅店。退休近三年,也还是闲不下来,时常出去观景访友,周游四方,有效弥补过去在工作岗位上游玩偏少的缺憾。即便呆在家里,哪一天不是至少出去围着永定河一带转上几圈,观观市井,哼几句小曲,悠哉悠哉。还有那经常不断的友人小聚,聊天儿小酌,好不快活。
宅在家里,经常想到近年来非常时尚的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本意是在歌颂那些在工作一线无私奉献挑大梁的人。其实,家,岂不也是一样:哪有什么日子温馨,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茹苦含辛。
35年前学着做爸爸秦皇岛海港照相馆摄疫情爆发以来,家里近年临时雇的小时工也在外地回不来了,按照新规又取消了专车,经常帮忙干点家务的司机小伙儿也转业回了老家。家务的重担又如同分居时期一样,完全落在妻一个人头上。女儿女婿过了年一上班,妻又看外孙女,又要打扫卫生、收拾屋子、洗衣做饭,忙得常常连腰也直不起来。目睹此情景,我这个在家里一贯的“甩手掌柜”,真有点儿不好意思了。便也尝试着帮助妻做些家务活儿,搭把手照看一下刚满周岁的外孙女。
那天早上,我开门正要到院里散步,发现一夜朔风,树叶、草屑刮得满院都是。于是便抄起扫把清整起来。忙活了一会儿,感觉身上有些湿热,忽然觉得这清整院落的活儿,不也是极好的体能锻炼吗,而且比单纯的散步、跑步活动量还要大,你得不时地变换着身体姿势,忽而向左,忽而向右,忽而向前,时而俯身,时而仰头,时而手脚并用……到头来身体得到了锻炼,院落也干净了许多,还真是个一举两得的事儿呢!
其实,早晨起来打扫庭院,这是国人自古以来就倡导的好习惯。朱子家训云:“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古人还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治天下?入伍后,在连队当兵时,也有早晨起来抢找扫把、争相清扫卫生的传统。随着职务和年龄增长,家里外头许多的活儿似乎都不需要自己动手了。久而久之,把好的习惯与传统也就丢掉了,由此带来思想感情和工作作风上的变化不好自评,显而易见的是生活自理能力大大降低。不知这是为官从政的幸福还是悲哀。
那天早上,我打扫完庭院,顺便看了一眼手机上的计步器,嗬,竟又增加了多步。更为惊奇地是,手机里还蹦出刚起床的妻顺手推出的一首小诗:“疑是铲雪声/掀帘见老公/百年难一见/晨起扫卫生”。
有了清整庭院的体验,以此类推,在屋子里拖拖地板,包括帮着洗洗衣服、刷刷碗筷儿,不都是这样嘛!既活动了筋骨,又可减轻家人负担,何乐而不为呢!以前总觉得做家务太麻烦,觉得有这个工夫,可以看多少书、写多少东西呢!现在认为,再麻烦的家务也得有人去做,再麻烦的事儿一件一件去做也就会慢慢做完。再说,如果说补偿工作岗位上的缺憾,欠照顾小家的这份情自然也该列入范畴。再者,干家务活儿的同时,并不影响思考和打腹稿,有时还会有脑洞大开之感。人,大概在环境和谐的气氛下,更容易有思路。
35年后尝试当姥爷曼儿摄影前几天,十几年前我当旅政委时的公务员小谈给妻打来电话,问她宅在家里这么多日子有何感受,她用半带调侃的语气回答说:“哎,你阿姨嘛!本来就是宅家的命,跟疫情前没多大区别。不过近期确实有点新感受,好像你们政委有点儿小进步呀!”最后,她还时髦地用了一句网络语言“呵呵……”我在一旁,有点类似当新兵时受到连嘉奖时那样的感觉。
周末,一直在单位加班加点儿搞防疫的女婿回来了。晚上吃饭时,妻竟给了我一个突然的惊喜:不知她从哪里找出一瓶放了10多年的老家特产“衡水老白干20年”,还有不知啥时候从外卖那里订的猪肚儿、猪肝儿、粉肠儿等几个凉菜,说:“这么多天没出去小聚喝酒,是不是憋坏啦,今儿个犒劳你们爷儿俩喝上几杯!”
哦,真是知夫莫如妻。一想也是,宅家这些天来,先前许多年后小聚的约定都泡汤了。对从小在白酒之乡长大的我来说,馋虫儿早就在肚里有点蠢蠢欲动了。
随着屋内家乡老白干酒的香味儿飘起,一股活在当下的幸福感也从心底溢了出来。
.3.3-4于北京知行斋
附:马达宅家月余刊稿一览
1.《乌海日报》文艺副刊2月3日
书法作品:《众志成城战胜疫情》
2.《前线》客户端2月5日
随笔:《从曹玉海到李晓静: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3.《前线》客户端2月8日
诗歌:《致敬消失在除夕夜的背影》
4.《前线》客户端2月9日
言论:《借得“慧眼”战疫情》
5.《前线》客户端2月19日
散文:《人海之中,他们熠熠生辉》
6.《前线》客户端漫画3幅
2月9日:《口罩阻不断亲情》
2月9日:《万众一心战疫情》
2月17日:《为了谁》
7.“中部战区微博”发布美术作品8幅、书法作品1幅
美术作品:《口罩隔不断亲情》《失约的情人节》《万众一心战疫情》《待等春天燕归来》《爸爸为啥穿纸尿裤》《中国新偶像》《逆行的美丽身影》《紧急救援》
书法作品:《自作小诗一首》
8.《北京晚报》知味副刊3月1日头条
散文:《院外来客》
9.《我心我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