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

对焦简史自动对焦离全面国产化还有多远中

发布时间:2025/2/16 13:25:54   
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

自动对焦,这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相机功能,但是对焦组件也是现代相机最核心的功能组件之一。对焦功能看似简单,我们抬手间就能完成,但是其实对焦功能是相机上科技含量最高的技术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相机对焦系统是如何发展的,现阶段的对焦技术又有着哪些瓶颈需要解决,为何中国相机制造业为何难有自己的相机对焦技术。

·对焦起步从对焦检测是理论支持

要了解中国自动技术的发展与现状,我们就必须从自动对焦的发展历史说起。在相机诞生后的一百多年内,手动对焦都是大家操纵相机拍摄的唯一方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有了改变。佳能公司在年的科隆博览会上展示了一款自动聚焦照相机,自动对焦这一技术概念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随后的若干年,自动对焦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直到年,美国亨尼威尔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可以用于相机系统的自动聚焦系统VistronicSystem,自动对焦才开始真正登上相机舞台。

自动对焦相机最早是佳能提出,然后由美能达发扬光大

相机对焦的第一个难题,在于如何解决对焦检测问题,也就是如何从人为判定相机对焦成功,变成相机自动识别对焦成功。自动对焦系统刚开始大规模应用于民用相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对焦系统分为两类系统,主动对焦检测和被动对焦检测。

所谓主动检测,就是相机本身发出超声波或者红外线等等,通过物理方式进行测距,类似于我们使用的雷达。相机内置信号发生设备,发出声波或者红外线,然后接受物体反射的信号,来检测相机距离被测物体的距离,从而依靠测定的距离进行自动对焦。这些技术是主动对焦技术,这些技术的好处是在对焦检测不灵敏的时代,可以避免光线不好的情况下对焦失效,但是问题也在与此,遇到例如玻璃、或者会吸收红外线或者超声波的物体,主动对焦就无法正确判断距离了。

宝丽来SX-70SonarAF采用超声波测距对焦

除了主动对焦检测,大家越来越发现,被动对焦检测其实是相对更加实用的,被动对焦检测,也是如今现代相机的对焦方式。说白了就是依靠镜头收集物体反射的光线信息,然后通过相机对物体的光线信息进行判定,从而判断是否合焦。这种方式后来又分为了两种形式,对比度检测和相位检测。这两者的关系,我们会在第三页为大家讲到。

现在从相机到手机,各类对焦系统都是属于被动式

从实际来看,对焦检测是相机相机迈向自动对焦的第一步,也是理论支持,也是任何一个公司想要发展对焦系统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对焦检测系统,自动对焦就需要进入第二个阶段,如何实现自动对焦。这一过程的实现,比对焦判定来的更困难,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和改变,也是决定一个相机系统或者相机镜头对焦速度的重要因素。下一页,我们就来看一下对焦马达的发展概要。

·对焦马达的进化近代数码相机的焦点

相机能够判定对焦是第一步,所以有些胶片数码相机,虽然机身有对焦的合焦提示,但是并没有机身自动对焦功能,这很大一块是因为机身或者镜头并不具备对焦马达。相机需要一个工具,能够像人手一样推动镜头前后运动,实现对焦,这个工具,就是对焦马达。

最早的对焦镜头,以佳能和理光为例,并不是现在的设计,而是对焦检测组件和对焦马达都在镜头上,甚至于镜头上还带有了电池,为镜头提供对焦驱动力。在70年代,大部分自动对焦相机都是采用镜头内置对焦检测组件+对焦马达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让镜头变得又大又沉。

最早很多厂商,都把对焦组件和对焦马达放在镜头里

不管怎么样,早期的马达真的是简单的对焦马达,而不是现代意义的镜头马达。随后,大家为了推进对焦马达普及,采用了更多的策略,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变更卡口”。美能达为了自动对焦,从MD卡口变成了后来的A卡口,也奠定了美能达自动对焦相机的基础。佳能在经过了早期的自动相机后,也改用了现在大家熟悉的EF卡口,其余厂商更不用多说,大部分现代卡口的奠定,与85年之后的自动对焦相机兴起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然,尼康并不愿意放弃数十年的F卡口,因此在很长时间内,尼康镜头的对焦马达都内置在了机身内。

尼康在当时不换卡口,良好的兼容性得到了很大成功,但是后续发展上就缺乏竞争力了(F是尼康第一台整合后的自动对焦相机)

相机马达,最早的马达就是大家熟悉的线性马达,如今在很多入门级镜头,例如佳能和尼康的老版本18-55mm上依然能够见得到。这类马达通俗来说就是微型电动机作为推动力,在运作时会发出“zengzengzeng”的声音。这类马达结构简单,工艺成本低,是大量入门级镜头的首选,但是这类马达的推动力低下,很难推动大尺寸的长焦镜头或者大镜片的广角镜头,而且对焦速度慢,不适合在高端镜头上应用。

一些老的入门镜头,还是普通的线性马达

解决这一问题,数码相机迎来了最具重要性的设计原理:超声波马达。超声波马达的原理这里不做过多介绍,但是超声波马达具有耗电低,扭矩大的特点,可以用很小的电量,快速且准确的推动大重量的对焦镜片组运动。超声波马达发展与上世纪80年代,在80年代末期开始得到应用,如今各家的马达基本都是超声波马达,具有环形/微型等不同型号,是现在最重要的对焦马达。

超声波马达拆分开,核心部件就是这么一组组件

在近两年,高端镜头型号依然是坚守超声波马达阵地,但是一些入门级镜头,特别是APS-C套机镜头,逐渐开始使用步进式马达,佳能叫做STM马达,而尼康叫做AF-P马达,这类马达的特点是体积更小,而且对焦速度接近于超声波马达,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对焦马达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国内对焦马达技术还处于日本厂商在90年代的起步水平,还有很长路要走

不管怎么说,相机马达是相机实现自动对焦的另一个层面。马达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复杂的机械设计,而且对加工精度要求很高,特别是超声波马达,几乎仅有几家大公司有着成熟的技术支持。国产相机要实现真正自主的对焦技术,马达方面是必须要攻克的技术难题。现在我们有着自己的对焦镜头,像永诺,像小蚁微单,但是并没有谁能够自主生产高规格对焦马达系统,所以真正意义上抗衡原厂,或者哪怕和腾龙适马甚至刚起步的三阳光学相媲美的对焦镜头,离我们都还有很长的时间差距。

·相位检测与对比度检测现代对焦系统的奠基者

对焦检测组件和对焦马达,是构成相机自动对焦系统的两大核心。但是只有核心还不够,我们知道现在的对焦系统很智能,可以单点对焦,可以多点对焦,可以单次对焦,也可能自动追焦,这都得得益于对焦检测系统的不断升级。可以把对焦马达理解为自动对焦功能的“实践者”,那么对焦检测系统则是自动对焦功能的“指挥系统”。这套指挥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其中也淘汰了大量的厂商和产品。

对焦系统非常复杂,是相机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组件之一

说到对焦检测的发展首先我们先要明白两套对焦检测系统。首先说一下相位检测,相位检测是单反系统上最常见的,也是胶片时代中二者的胜出者。简单来说,光线通过镜头之后,会分出一小部分传输到对焦组件上。对焦组件会通过一个小光学镜片,将光线一分为二,通过电子元件将光线转化为电信号,对比两者的相对位置差异,达到符合的位置,就说明对焦合焦。相位对焦的特点是,我们可以判断出,相机对焦是出于前焦还是后焦,不用去猜测我们需要向什么位置进行对焦调整。

相位对焦的优势在于,相机知道每次调整后的对焦状况

与相位对焦不同,对比度检测的方式,是通过连续的对焦侦测,找到画面中对比度最大的一个点,从而判断焦点。这套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比相位检测更精准,机会不会出现对焦失误。但是问题也在这里,我们需要不断侦测,相机并不知道现在的对焦状态是焦点太过于靠前,还是过于靠后,因此对焦速度要比相位对焦更慢,而且光线较弱的情况下对比度很低,对比度检测很难在弱光环境下实现对焦。

对比度检测,相机并不知道每次的对焦位置,因此需要反复测试

可以说,相位检测对焦,奠定了现代单反相机的对焦基础,而对比度检测则奠定了卡片相机和微单的对焦基础。从实际应用来看,对焦系统还有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连续追焦问题。连续追焦说白了就是对于运动物体的预判,判断物体的运动轨迹和运动方向,这里就要引出另一个对焦原理,十字型对焦点。

追焦系统中,十字型对焦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相位对焦模块追焦要比微单好很多

十字型对焦,顾名思义就是对焦检测模块中,一个对焦点的检测模块分成一个十字形状排列,这也是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5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