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达 >> 马达优势 >> 中俄乌突然宣布天大喜讯成功解决中国军队最
最近,俄技术集团宣布正与中航工业就重型直升机合作进行积极磋商。俄方表示,今年年内中俄双方将签署重型直升机联合项目总合同。
这次同俄方合作设计重型直升机就是看中俄罗斯丰富的直升机设计和生产经验。米-24、米-、米-26,凡您能想出来的直升机类型,苏联人都给您造出来。原因无他,唯有钱尔。苏联多有钱,苏联鼎盛时期国民总收入达到了美国的67%的,听着没美国多。但别忘了,苏联集中力量办大事(zāoqián)啊,研究项目只要有用,打个报告要给。除了国家投入,苏联直升机的巨大采购量,就足够撑起巨大的研究体系,各个门类的都可以研制,一个型号的上千架,如此大规模的直升机研究生产,那得攒了多少经验和技术积累呐。我国从八十年代后期才有陆航部队,飞机数量极端匮乏。80年代到年,我国直升机每年仅采购20几架,就这还分上三四个型号。苏联解体已经快三十年了,但俄罗斯还保留下了苏联的直升机工业。可这如今俄罗斯完整的直升机体系却也因为没钱少订单也玩不转了。
长期以来,我军高原运输力量的严重不足,重型直升机几乎没有。我军装备的米-17、直-8,最大起飞重量只有13吨,内部载荷也仅有4吨,而八十年代买美国的黑鹰早已到了退役年限,这些中型直升机已经很难满足目前我军作战训练要求了。这时一款运量大、性能可靠,可以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的重型直升机对于我军陆航部队就显得尤为重要。据中俄合作信息透露,我国重型直升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将达到38吨,最大巡航速度公里,升限米左右。
年汶川地震,我国租借的米-26吊运重型机械在抢险救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段经历也促使我国要下大力气发展自己的重型直升机。但为什么这次我们没有走“引进+逆向”的老路子呢?
作为世界上仍服役的最重、最大的直升机,米-26存在的很多缺陷是我国放弃国产化的主要原因。首先,3.25×3.17×15米的机身设计让米-26看起来硕大无比,可实际使用中,米-26很多地方却得不到充分利用,这就造成了重量和阻力的巨大浪费。受制于旋翼技术限制,米-26的8片钢管大梁/玻璃钢桨叶旋翼气动效率和刚度很低,但旋翼直径却达32米。实际使用中,如此大的旋翼直径严重制约米-26起降运作。将来重型直升机,必然会上航母入海军。目前我国海军舰艇中无论是两栖攻击舰还是航母吨位、甲板尺寸都不及美军,而美国海军使用的CH53系列重型直升机,旋翼直径也只有24米,就米-26尺寸过大这点我们就没必要去仿制。还有米-26最大设计升限只有米,不符合中国军方对新重型直升机上高原的需求。
和其他飞机一样,发动机、传动系统也是直升机关键。但相比于一般飞机,旋翼才是直升机设计中难度最大,最核心的。这几年我国在直升机领域进步很大,武直10、武直19,直20,明星产品辈出。特别在先进复合材料旋翼的研发制造上已经接近欧洲水平,比俄罗斯不知道高到哪里。我们能看上米-26的就是强劲的“心脏”,米-26的D-发动机两台发动机总功率千瓦,完全可以满足我国新型重型直升机的高原需要。偏偏这米-26的“心脏”确实外国人造的,俄罗斯自己并不具备D-型发动机生产能力。D-是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代表之作。作为中国人民又一个好朋友,乌克兰不仅带来了航空母舰和设计师,这次还给我们送来了D-的升级版AI-T发动机,更有消息说马达西奇公司都开始和我们建航空动力产业基地。俄乌不对付,俄罗斯如果想继续生产重型直升机,就只好找中国。您说,俄罗斯人都来了,都是朋友我们咋能袖手旁观呐。
中俄重型直升机项目开启后,我们的重型直升机指日可待、俄罗斯专家教授也不用下岗失业,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个好消息。有钱有经验有技术,造起来还不是分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