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达 >> 马达介绍 >> 欧美近代史法国的对外扩张政策与农民起
引言
为了向外扩张和掠夺殖民地,法国在科尔伯特时代就建立了在欧洲最强大的陆军与最新型的海军。在陆军方面,法军有55万人。法军元帅沃班是一位军事工程师,他在法国边境各地建立了许多要塞和炮台,还发明了步枪上装置刺刀的办法。
路易十四的对外战争和掠夺
在海军方面,法国舰队不仅在航行时能够迎风前进,转动灵活,船上还安置了大炮、天文设备和经纬度地图等。法国既然有了钱,又建设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便在海外夺得了广大的殖民地。在印度,法国占领了本地治里及其他一些沿海据点,作为法国向印度内部扩张的根据地;在非洲沿海地带,法国占领了马达加斯加;在美洲,法国得到了加拿大,占领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广大土地,为了纪念路易十四,把这块土地称为“路易斯安那”。
此外,法国也在西印度群岛扩张其殖民地的范围。在路易十四统治的初期,法国不仅在海外掠夺了很多的殖民地,同时也在欧陆进行领土的扩张。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法国是有利的。30年战争后,日尔曼国家陷于分裂的局面,并更加衰落;西班牙的海外势力已被英国所削弱;而英国在这一时期正处在复辟王朝时期,查理二世与詹姆斯二世都与法国保持亲善。因此,当时只有荷兰是法国的主要劲敌。法国为了掠夺西班牙属的欧洲领地,首先对西班牙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早在西班牙将敦刻尔克这一重要的港口割给英国的时候,法国就占领了西班牙属下的法兰德里亚的若干城市。
根据年的《比利牛斯条约》,西班牙又将鲁西雍、亚尔多瓦及尼德兰地区割给了法国。年西班牙国王腓力普死了,法国立刻要求西班牙将南尼德兰让给法国,但遭到拒绝,于是便发生了年法西之间的战争,史称“遗产之战”。战争爆发之后,法军很快占领了佛兰得里亚的一部分和佛兰什孔德,并准备进军西班牙和德意志。荷兰对于法军的行动非常恐惧,它巧妙地联合了英国与瑞典支持西班牙,使路易十四在年停止了这一战争。
根据《亚琛和约》,法国只得到佛兰得里亚的一部分,包括里尔城在内的若干城市。年,法国与英王查理二世签订了《多维尔条约》,并用金钱买到了瑞典的友谊。此后,它便准备再度向南尼德兰进军,并打算侵入荷兰。年,法军从南尼德兰攻入荷兰的腹地,威胁着阿姆斯特丹,激起了荷兰人的爱国主义情绪。他们宁肯掘开河堤阻止法军前进,也不对法军屈服,法军被迫撤退。促使法军从荷兰撤退的另一原因,也因荷兰在外交上已与西班牙、奥地利结成了军事同盟,法军需要分出兵力到德意志去。
后因国际形势变化得对法不利,年路易十四依靠法军取得的胜利,缔结了《尼姆韦根和约》。根据这一和约,法国取得了西班牙所属的佛兰什孔德和比利时的荐干城市。此前,国际条约按惯例均采用拉丁文签订,而《尼姆韦根和约》打破了这一惯例而改用法文签订。此后,法语被公认为是国际谈判的语言。《尼姆韦根和约》标志着法国的封建专制已发展到极盛时代。年,法国以各种借口占领了斯特拉斯堡,并吞并了亚尔萨斯的剩余部分。年,德意志皇帝和西班牙国王根据《列根斯堡条约》,承认了路易十四所占领的一切地方,这一年也是路易十四武力达到最高顶点的一年,此后,路易十四的封建统治暴露出了它的脆弱性。
群众生活状况的恶化与起义
路易十四的统治并不是巩固的,就在他统治的极盛时代,法国社会内部就已蕴藏着深刻的危机了。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农民由于捐税的增加、“领主反动”的加强、连年的歉收、战争和疾病等人为的与自然的灾害,经常处于贫困、破产、饥饿和死亡的可怕境地。生产者不仅被剥夺了剩余的生产品,且常被剥夺去必需生产品的一部分。路易十四时代的普鲁士公使在给自己政府的信中写道:“法国农村的居民非常的穷,他们处在极其悲惨的境况,直接税、间接税、军队的掠索,把农民的东西几乎劫得净光。”这充分说明了17世纪到18世纪的法国农民已经处在了饥饿的边缘。
法国农民穷得连生活都成问题,自然不能扩大生产和改进生产,因而法国农村中荒芜的土地逐渐地多了起来。法军元帅沃班在他的报告中曾露骨地写道:“法国人民的十分之一是破产了,其余又有一半濒于破产。”“农民们生活几近于赤贫,他们什么也买不起,只有让土地荒芜。”法国农民在平时处境极苦,遇有荒年就更加恶劣了。年法国发生了饥荒,年到年和年到年的饥荒就更为严重,农民饿死或变为乞丐的现象非常普遍。在饥荒的年份里,城市平民的生活不比农民好,繁重的捐税造成他们的破产,城市下层群众多半沦为穷人和乞丐。
当时的一个主教曾给宫廷写报告说:“除了贵族、僧侣和资产阶级外,我们教区的其他一切居民如农民和手工业者,均已过着乞丐的生活。”对于乞丐和流浪者,封建政府实施了“血腥立法”,判处他们服各种劳役,并且可以不加任何审讯地随意执行这种法律。法国的王宫、贵族和僧侣却终日沉湎于花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里。这种情况和啼饥号寒的劳苦大众相比,真是两种显明的对照。贵族寄生性的加强就是在荒年也是有增无减的。这样一来,农民起义在路易十四统治时代经常不断发生着,17世纪可以说是法国典型的农民战争的世纪。
早在17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就时常发生农民与城市平民相结合的起义。到了60年代至70年代,农民的武装起义已经普遍地开展起来。年,在奥尔良、布尔热、安博阿什和蒙俾利埃发生了饥民的骚动。年春,在加斯康尼发生了欧迪热起义。年,在鲁西雍发生的起义延续了许多年,而年的起义则蔓延到朗格多克省。年,在布列塔尼和基恩两省发生了更为剧烈的起义。到年,起义的火焰席卷了几个省份,其中以布列塔尼的起义规模最大。这一时期的起义多半是由农民与城市平民联合起来发动的。
起义者不仅提出减税和取消国税的要求,还要求取消领主的一切封建贡赋。他们捣毁贵族的城堡和资产阶级的别墅,其中有些激进分子还提出杀尽一切贵族、财产公有的口号。封建统治者派了大批军队残酷地镇压了起义者。在布列塔尼的道旁安置绞刑架,许多起义者没有经过审讯即被处以绞刑,多人被判处苦役。总之,17世纪是法国农民起义最多、最激烈的一个世纪。这些起义均带有鲜明的反捐税和反领主剥削与压迫的性质。封建主为了巩固其阶级统治,曾不断地改革和巩固封建专制的国家机器,加强政治上的反动。但是,这并不能制止住人民的反抗。
18世纪初年,大规模的起义又爆发了。18世纪初,即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开始以后,农民与城市平民的起义在法国各省又普遍地展开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卡扎米尔起义。这次起义从年开始,爆发于朗格多克省的塞汶山区。这一起义蔓延到朗格多克全省的三分之一,并包围了全省的主要城市。他们用游击战术对付素有训练的正规军及贵族的后备队。在最初的两年半中,卡扎米尔军没有吃过败仗。卡扎米尔起义对于18世纪初法国农民起义来说,有着浓厚的农民平民宗教异端的色彩。因此,资产阶级史学家认为,这次运动是加尔文教信徒反对封建专制者的宗教性质的斗争。
为了镇压这次起义,法国政府从在国外作战的军队中抽调一部分正规军,把起义的地区紧紧地包围起来。军队在塞汶山区烧毁了座村庄,迫使数万居民流离失所。恐怖烧杀政策造成了农民的浩劫。封建政府利用了各种阴谋诡计来扑灭这次起义。年宣布赦免缴械投降的起义者,并设法使起义者的领袖之一若望·卡瓦里叶背叛起义。在封建政府的各种阴谋与镇压之下,年,卡扎米尔起义基本上被镇压下去了。总之,17世纪到18世纪初法国农民与平民的起义证明了农民与平民对封建统治及封建剥削的深恶痛绝,证明了农民是革命的积极力量。
17世纪到18世纪初的法国农民与平民的起义,在法国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它动摇了路易十四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促进了法国农民革命传统的形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前提条件。二、封建专制政权机构的加强与新思想的产生为了防止人民起义,路易十四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机器,把军事、行政和司法都加以集中化。在军事上,军事大臣鲁福亚实施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其中主要是加强军队管理的集中化,使中央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调动庞大的军事力量,并且能够及时地把军队从一个省调到另一个省,从国境的一面调到另一面。这样,既便于对外侵略,也便于对起义者的镇压。此外,路易十四的军事改革还把雇佣兵改为募兵制,吸收最好战的分子,使他们变成国王的忠实奴仆。
在行政机构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各省市的首长均由国王直接任命。法院也实行集中化,一切地方审判权除领主法庭外,均由初级法庭与省法庭执行,而这些法院都直属于中央。此外,国王还派遣了所谓财政官。这种财政官成为国王在地方的代表,他们不仅具有财务职权,而且也有审判、警察、行政与军事等各方面的职权。这种财政官的派遣是政权集中化原则的突出的、明显的表现。至于中央机构虽有各种会议,但其作用已完全消失,大权独揽在国王一人之手。
总之,法国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机构在路易十四时代已臻于完善,维护与巩固着腐朽的、封建的经济基础。与封建专制制度相适应的统治思想就是专制主义。在路易十四当政时代,太子的老师、主教包苏埃极力宣扬君权神授学说。路易十四就是以这种专制主义的反动学说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根据的。但是,广泛的人民运动不仅动摇了封建专制的政权基础,而且也动摇了维护专制主义的思想。这时,在法国已经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神学的各种学说。资产阶级反对派思想家若里。
傅立叶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思想自由、宣扬君主立宪的思想。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多半把英国年的政变视为一种理想,洛克的思想很受法国资产阶级的欢迎,傅立叶的契约学说就是通过吸取洛克的理论而形成的。可是,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反对派在实质上还不是革命者,因为他们并没有充分而有力地反映出当时人民的思想与要求。他们都恐惧人民革命,其思想只能作为法国“启蒙”思想的开端,为“启蒙”时代开辟一条道路而已。综上,不难看出,路易十四亲政的前半期,即便在他统治的极盛时代,由于广泛的人民群众起义,资本主义的成长和新思想的产生,已经使其统治发生了动摇,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便成为法国封建专制统治衰落的标志。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从年始到年结束的。这次战争发生的原因是: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无嗣,当他要死的时候便发生了王位的继承问题。由于姻亲关系,当时,除了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奥王利欧普尔得一世的儿子查理有权继承外,法国的波旁家族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普也有权继承。查理二世临终之际,在西班牙亲法派的怂恿下,遗命将王位交由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普继承,于是腓力普便被以腓力普五世的名义宣布为西班牙国王。
这一平件引起了英、術、膜及其作等洲各回的反对,从而微变成,的名义虽然基于主位问题,但在实质上是英、法之间和法、奥之间争夺殖民地的一次战争。英国惟恐西班牙王位旁落会使它丧失与西班牙殖民地的贸易,而地中海的贸易也要受到威胁。奥国惟恐西属尼德兰与意大利的领地落到法国之手,而它也企图侵占这些领地。荷兰是法国海外竞争的宿敌,当然也极其恐惧法国和西班牙的合并。因此,英、荷及欧洲其他国家为了和法国对抗,都支持奥地利大公查理继承西班牙的王位。
年战争开始,到年,英国、荷兰和奥国向法宣战,于是爆发了全欧性的战争。战争开始后,不仅在西班牙、意大利、尼德兰和莱茵地区展开了战争,而且英法之间在北美殖民地上也进行了激烈的战争。在战争的最初几年,法国虽获得某些胜利,但从年起,法国便迭遭失败。最后几年国乒也曾一度挽回过颓势,但已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双方都被长期战争弄得精疲力尽,企图结束战争。
年4月间,交战国双方签订了《乌特勒支和约》。根据该约:第一,确认西班牙王位由波旁王朝继承,但永远不能与法国合并;第二,奥地利取得西班牙所属的意大利和尼德兰的某些领地;第三,法国与西班牙另外割给奥地利与尼德兰若干领土;第四,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殖民地若干重要贸易特权及可耻的奴隶买卖权,取得向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输入奴隶的权利。总之,根据这一条约,西班牙遭到分割,法国得不偿失,英国收获最大。
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以后,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便开始走向衰落。战争弄得法国国家财政赤字达到25亿里弗,这个数目等于法国18年的国家收入。国内人民由于专制政治的压抑与破坏性的战争,陷于极端贫困和破产的境遇,人口死亡率很高。其间,法国的人口大约减少了万人。总之,人民对于路易十四痛恨到极点了。年,当路易十四死的时候,由于恐惧人民的骚动,他的尸体在夜间被秘密地安葬。路易十四将一个破产的国家遗留给了他的年幼的曾孙-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统治下的法国
路易十五年即位,当时才5岁,国家大权操纵在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腓力普之手。腓力普为了挽救国家财政的危机,采取了约翰·劳的财政改革政策。约翰·劳是一个财政活动家兼投机商人。他认为,国家的财富就是金钱,金钱不仅有商品的价值,而且也有附加的作为流通手段的价值。因此,国家不用金银,而用发行相应数量的具有附加金额的纸币也可以使国家致富。所以,约翰·劳的理论是接近于重商主义思想的。
约翰·劳建议组织一个国家银行发行纸币,使这种纸币在市面上获得与金属币同等的流通,而人们可以将这些纸币兑换为金属币,但在国内流通的货币主要应当是银行的纸币和辅币,硬币的现金储藏应当集中在国家手里。约翰·劳的财政政策得到封建政府的欢迎,因为这一财政制度可以使政府仅用纸币就能偿清它所欠的债务。此外,这种制度除了包税人与金融家外,在最初也博得了社会各阶层的信任。
约翰·劳建立银行发行纸币后,这种纸币就以稳定的市价开始在市面上流通起来,国家的债务也开始用银行的纸币来清偿。同时,约翰·劳又组织许多企业和贸易公司发行西印度公司的股票,并以神话般的利益许诺股票购买者。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争购股票,从而引起了交易所中的投机热潮。当时,有土地和房产的人为了购买股票,弄些现钱,甚而卖掉了自己的土地或房产。约翰·劳的财政政策,最初虽使法国的资本流通和信用贷款一度活跃起来,但这种现象完全是人为的,并没有足够的工商业以关的基础。
因此,到了年底,市面上流通的纸币已达30亿里弗,而银行库存的真正财产仅有7亿里弗。约翰·劳财政制度的欺骗性质不久就被暴露了,于是人们都到银行用纸币兑换黄金和白银。银行拿不出钱来,纸币贬了值,所有股票与纸币变成了废纸,造成了许多人的破产。约翰·劳逃到了国外。
约翰·劳的财政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后果有三点:第一,封建政府用纸币清偿了路易十四所留下的许多债务,为债务所累的许多封建贵族却得以用纸币清偿了外债,宫廷的高级贵族、投机商人发了横财;第二,受害最大的是法国人民,也有一些特权的资产阶级和富有的贵族因此破了产;第三,法国的封建地产在这些年里第一次被大规模地当作商品投入到市场。
结语
路易十五从年起开始亲政。他不务政事,将国事完全交与大臣,自己终日沉湎于奢靡放荡的生活里。国王的宠爱人物如彭帕杜尔不仅支配着国王的生活享乐,而且也支配着法国的内政与外交,因此弄得国库更加空虚,政治极端腐化。路易十五当政之初,不仅国内政局恶化,而且国际形势对法国也是不利的。这时,英国已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能够集中力量对付法国,且英荷之间在这一时期又结成了联盟。在欧洲大陆上,法国面临着一个敌对的奥、俄、西三国联盟。在这种不利于法国的国际形势下,路易十五仍进行过三次对外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