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达 >> 马达前景 >> 数千名乌克兰专家来华,帮助我国发展上千个
乌克兰有“小俄罗斯”之称,乌克兰之所以拥有这个雅号,主要是因为乌克兰的军事生产能力非常强大。据称,乌克兰继承了苏联时代大约35%的军工产能,除了大型高速战斗机以外,几乎所有类型的武器都可以生产,以至于被外界称为军工界“小俄罗斯”。
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小俄罗斯”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很多军工企业由于接不到订单被迫关门倒闭,这也导致乌克兰军工人才成为其他国家的抢手货。中国为了提升自己的军事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也加入引进乌克兰技术人才的行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俄罗斯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大约引进上万名专家,其中以乌克兰专家为最多,这些乌克兰专家的到来为我国国防现代化的进步作出非常大的贡献。那么,这些乌克兰专家到底为我国带来了什么?双方合作的结果又如何呢?
乌克兰的高光时刻
乌克兰是苏联最发达的加盟共和国之一,有“欧洲粮仓”和“小俄罗斯”之称。乌克兰不仅贡献了大量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而且还拥有发达的重工业,其中也包括军事工业和科研机构。
乌克兰发达的军事工业。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苏联将大量的军事工业布局在乌克兰境内,而且在投资和资源分配上也向乌克兰倾斜,这使乌克兰的军工产能占到苏联的35%。乌克兰的许多企业和科研机构与国防工业有关,主要集中在机器制造业、冶金、燃料动力业及高技术部门,主要生产火箭装置、宇航装置、军用舰船、飞机和导弹等军工产品。
乌克兰强大的航空制造能力。乌克兰比较知名的飞机制造商有马达西奇公司和安东诺夫设计局。安东诺夫设计局曾研发出世界最大的运输机安-以及世界最大的量产运输机安-24,是世界顶尖的运输机研发者,在重型运输机研发能力上傲视群雄。马达西奇是全球知名发动机生产商之一,同时也为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提供发动机,曾经被称为“苏联航空工业的心脏”。
乌克兰强大的造舰能力。乌克兰建造了苏联40%的船舶,当然这不包括只能在俄罗斯生产的核潜艇。黑海造船厂是苏联时期唯一能够生产航母的造船厂,尼古拉耶夫6位公社社员造船厂生产驱逐舰、大型反潜舰和导弹巡洋舰,位于克里米亚刻赤的“布隆”造船厂主要建造驱逐舰和护卫舰,另外费奥多西亚的大海造船厂生产军用水翼船和两栖气垫船。
乌克兰是世界上第6大战略导弹生产国。乌克兰拥有苏联两大导弹制造工厂:南方机械制造厂和巴甫洛格勒机械制造厂。其中,南方机械制造厂以生产战略导弹为主,苏联62%的地对空导弹,42%的战略导弹由该厂独立生产或与其他军工企业合作生产,苏联第一颗通讯卫星所用的运载火箭就是该厂生产的。
99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通过分家产,乌克兰继承了苏联多达家军工业相关企业,其中直接从事武器生产的就有多家,从业人员约40万人。
除了继承苏联大量军工企业以外,乌克兰还继承了辆坦克、辆装甲车、架飞机、0多门大炮、艘军舰、2枚战术核武器等。通过继承苏联核武器,乌克兰一跃成为世界第三核大国,此时的乌克兰家底可谓是非常的殷实。
大厦倾倒,多国争夺乌克兰军工技术人才
虽然乌克兰军工产业在苏联时代非常辉煌,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乌克兰所承担的角色已经发生改变,很多军工企业不得不面临“瘦身”和“转产”。
由于乌克兰很多军工企业此前给俄罗斯配套,随着苏联空间经济模式的打破,对乌克兰经济造成巨大的打击。乌克兰独立后,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保障,又缺乏民用产品市场,这导致乌克兰军工企业面临比较大的经营困难。
苏联解体后,各成员国动荡不安,人心惶惶,工厂和机构大量倒闭,一些军工企业的专家、教授纷纷失业,收入锐减,甚至一些一流的工程师也陷入赤贫。
独联体国家经济溃败的局面,也让其他国家看到了难得的好机会,于是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印度等国家纷纷派出人员前往俄罗斯、乌克兰,以优厚的条件招揽人才。而中国当时的国防科技基础条件比较低,为了提升中国的国防现代化水平,我们也加入这场对人才和技术的争夺战。
我们招揽人才的方法与韩国比较类似,但得益于苏联时期中苏友好的渊源,一些留苏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交流、个人友情联络等多种形式,从乌克兰请到了不少顶级专家。由于很多专家是老布尔什维克,重视中苏友谊,所以对我们需求的很多技术和材料倾囊相助。
为了招揽到我们需要的军工人才,我国还启动了“双引工程”,专门引进独联体国家的人才和技术。同时,为了表彰外国专家对我国所做出的贡献,我们还设立国家“友谊奖”,乌克兰籍专家沃洛德梅尔、科瓦连柯、阿夫恰茹克相继获得国家级友谊奖。
鉴于当时中国国防技术的落后局面,我们的目标性很明确,那就是直接奔着我们急需的关键技术而去直奔军工领域的关键技术,通过个人关系转让其技术成果。据海军专家李杰称,当时我们坐火车从满洲里出发,穿越西伯利亚到达莫斯科,再到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进行摸底、契合,很快就知道有对方哪些技术可以合作,随后就有大批的乌克兰专家赴华,介入到具体的项目当中去。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开展“双引工程”,从俄罗斯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大约引进上万名专家,多个技术项目。乌克兰是“双引工程”的重点地区,每年都有大批专家、学者应邀赴华讲学或从事科研。而这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使我国的国防工业获得极大的提升,加速了我们的国防现代化进程。
中乌军贸合作的成果
中乌合作成效显著,迄今为止,乌克兰已向中国出口了约30类军事技术,其中涉及用于大型舰艇的动力系统、大型运输机设计、超音速高级教练机、坦克发动机和空对空导弹等关键装备。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雪龙”号破冰船、“青海湖”号综合补给舰和“辽宁”号航空母舰均来自乌克兰。
“雪龙”号破冰船曾是苏联建造的8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之一,由于苏联解体,没法继续建造下去,我国于年以万美元从乌克兰赫尔松造船厂购得,经过改造后成为我们的“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这也打破了我们没有破冰船的历史。
“青海湖”号综合补给舰原本是乌克兰赫尔松造船厂为苏联海军建造的一艘油船,但由于苏联解体没有后续资金,只建造了一个躯壳便停工了。中国于年购得该舰,经过大连造船厂改造后于年交付中国海军,现是中国海军最大的远洋补给舰。
“辽宁”号航空母舰原名“瓦良格”号,原本是乌克兰尼古拉耶夫“6名公社社员”造船厂为苏联海军建造的航母,苏联解体之后也被长期废弃。我国于年以万美元购得,经过千辛万苦回国后,被改造为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航母。
除了船舰方面的合作以外,中乌军工合作领域非常广泛,在战机、坦克、装甲车、导弹、雷达、大型发动机等方面均有合作,这些合作使中国在该领域内的技术水平获得很大的提升。我们在航母、万吨大驱、隐身五代机、舰载机、相控阵雷达、防空导弹、99A主战坦克等方面取得硕果累累,而这背后都离不开乌克兰的技术和专家的功劳。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乌克兰的军工技术家底早已被我们摸得一清二楚,我们已经得到了几乎所有的我们想要得到的军工技术。由于乌克兰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近些年乌克兰军工技术停滞不前,以后可引进的技术已经很少了。
但中国对乌克兰专家人才的引进还在继续,年乌克兰专家巴比奇.瓦列里受聘来到中国工作。此人可不简单,他是船舶设计与建造领域的资深专家,曾在乌克兰黑海造船厂担任航母装备总设计师,参与设计建造了苏联时期所有的航母。乌克兰这位重量的人物加盟青岛中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院,无疑大大增强我们的研发能力。
在中国引进的上万名独联体国家技术人才中,乌克兰就占了大部分,这么多的乌克兰专家人才能够来中国工作,这是因为我们能够为这些专家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他们携家带口地迁居中国后,加入到新的研发项目中,继续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乌克兰军工专家人才的争夺中,俄罗斯为了防止苏联军事技术落入其他国家手中,也曾想让这些顶级专家到莫斯科工作,并承诺提供优厚的工资待遇和住房,但是俄罗斯也仅仅笼络了几百人而已,而更多的乌克兰专家选择前往中国发展。
这些专家之所以不去莫斯科,这是因为俄乌关系恶化,离开乌克兰投奔莫斯科意味着背叛祖国,同时以后想要回乌克兰也没那么容易。再加上,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经济形势恶化,没有足够的经费对军工研发进行投入,发展前景也非常有限。而中国具备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和前景,不仅吸引乌克兰专家,还会吸引大量俄罗斯专家,就像近年来大量俄罗斯民航飞行员前往中国一样,这对俄罗斯的工业和经济带来巨大打击。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