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

从苏联继承丰厚家底,乌克兰一直吃老本,乌

发布时间:2023/3/13 2:00:48   
中药能治白癜风吗 http://m.39.net/pf/a_4624549.html

正如大家认为的那样,乌克兰军工企业的地位在苏联时期非常特殊,也非常重要。作为加盟共和国的乌克兰集中了苏联国防工业18%的科研力量和17%的生产能力,乌克兰境内拥有家军工企业和军民两用企业,这些企业为乌克兰提供了超过万个就业岗位。这些企业当中,单纯从事军工生产的就有余家企业,个生产联合体,个科研联合体,在这些纯军工单位中工作的人就多达万。

然而,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国防工业并没有在如此良好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而只是单纯的吃老本。上世纪90年代,由于苏联遗留下来的丰厚军工遗产,乌克兰通过出口从苏联驻军和军工企业中继承过来的军火,跻身世界十大军火出口国行列。进入21世纪,乌克兰的军火遗产已经几乎消耗殆尽,直到这个时候乌克兰军工企业才开始着手面向出口市场研发武器装备。这种局面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各国的军工开发主要面向的都是国内需求,而不是出口,出口只能说是国内需求的一个副产品。乌克兰军工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出口赚钱,没有考虑过满足国内的军事需求,所以后来我们看到乌克兰军队在东乌冲突中表现糟糕,装备糟糕就不奇怪了。

有分析认为,现在乌克兰军工产品的97%都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装备。当然,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乌克兰没钱。据统计,乌克兰本国采购预算在年占军工总投资的21%,到了年竟然下降到了只有可怜的7%。直到年东乌克兰冲突爆发后,乌克兰新政府开始对国防工业增加预算,当年向马达西奇公司订购了13架直升机,这就是独立这么多年乌军最大的一笔订单了。由于乌克兰缺乏明确的国防建设战略,导致它的军工产业严重依赖国际军火市场拉动,跟乌军的装备需求联系较弱。

在武器装备研发方面,上世纪90年代,乌克兰因缺乏资金砍掉了90%的研发项目,只有不到个科研项目得以保留。此外,因为乌克兰一半以上的军工企业都被私有化了,而且企业管理层在私有化过程中为压低收购价格,强制对超过70%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折旧处理,导致乌克兰军工企业每年只能获得国家生产性投资的2.5%,造成军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削弱。到东乌克兰危机爆发前,乌克兰国防工业的规模已经缩小到年刚独立时候的不足五分之一,员工数量更是缩小到了不足七分之一,而且这其中一半以上企业处于亏损之中。

乌克兰在年独立之后就取消了专门的军工管理部门,军工企业转由国防部管理。年,乌克兰成立了国防工业综合体,想通过这样来理顺军工管理体系。但由于没有解决国有军工企业的严重亏损问题,这项改革在年以失败告终。此后,乌组建了乌克兰国防工业康采恩,这次改革其实还取得了较大成功。年,乌克兰军工总产值增长率达到24%,军工出口增长率高达52%,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年,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签署命令,将军工业务定义为“政府机密活动”,交由乌克兰国家安全委员会全权负责。当前,乌国有企业乌克兰国防工业康采恩依然是军工产业的实际管理机构,与境内的主要军工企业构成业务指导关系,但没有股权关系。

乌克兰法律规定,须由获得特许权的乌克兰国防出口集团开展对外军贸合作。但实际上,乌克兰对外军火出口从未得到规范,事实上是“三头并立”的局面,也就是隶属于乌工业政策部的乌克兰机械集团,隶属于乌国防部的乌克兰国防出口集团,隶属于乌情报总局的进步集团这三家在进行。乌克兰国防工业康采恩根本没有能力监管这三巨头的国际军火贸易,直接导致乌克兰国防工业屡次爆出腐败弊案。大量乌克兰军工企业通过虚构分包合同骗取军费,有些乌克兰政府官员通过代理人参与国际军工贸易从而获取巨额收益。据乌克兰媒体统计,乌克兰国防采购体系的贪腐行为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数亿美元以上。

乌克兰跟俄罗斯做为前苏联的两个最重要的加盟共和国,它们之间的军工体系是高度相互依赖的。别看乌克兰跟俄罗斯关系之前很紧张,但就是在乌克兰军工出口额最高的年,乌克兰军工出口额是23.8亿美元,这其中竟然高达10亿美元都卖给了俄罗斯。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俄乌双方开始相互给对方的国防工业体系实施制裁。年6月,乌克兰宣布停止向俄罗斯出售军工产品。年以后,随着东乌克兰形势的日趋紧张,俄罗斯开始强力推动对乌克兰产装备的进口替代。乌克兰国防工业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很高。

相互制裁之后,因为缺乏俄罗斯零部件,乌克兰的主机制造商为履行生产订单,不得不通过欧洲和中东的黑市以5到6倍的高价采购这些俄制零部件。乌克兰虽然有着很强大的军工造船能力,但是却有一半以上的造船能力依赖俄罗斯的配套供应来实现。航空方面也是如此,危机爆发前,乌克兰安东诺夫航空集团的一半企业产值都是依靠俄罗斯零部件来实现的,比如出口的拳头产品安运输机,有高达78%的零部件都依赖俄罗斯供应。乌克兰危机直接导致安东诺夫公司失去了整机制造能力,飞机维修业务也大大受限。

乌俄关系恶化,还直接削弱了乌克兰国防工业的发展潜力。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军工企业无法基于俄罗斯的材料工业和化学工业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和装配。由于国内政治动荡,在乌克兰航空和航天企业的大批技术骨干被迫离开本国,到俄罗斯或者其它国家谋生。乌俄交恶还恶化了乌国防工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因为顾忌俄罗斯的态度,印度等俄式装备进口大国都全面暂停了对乌克兰整机装备的采购,仅保留下了已有装备的零部件采购。其实,乌俄军工合作虽深受乌克兰危机影响,但在这次俄乌冲突爆发之前,并没有全面中断。年的数据显示,俄罗斯仍然是乌克兰最大的军火采购国,俄当年从乌采购了1.69亿美元的装备,比上一年增长了72%。然而,随着本次俄乌冲突的爆发,根据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计划,要将乌克兰非军事化,命运多舛的乌克兰军工产业很可能将迎来彻底的终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7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