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达 >> 马达介绍 >> 囤积不义之财乌克兰一纸命令发布,明抢中国
来聊聊乌克兰政府再次宣布将马达西奇强制收归国有的事情。这个事情,这两天其实在国内舆论上一直在发酵,让很多中国朋友很气愤。为什么,因为乌克兰政府强盗嘛,等于直接明抢了我们45亿的资产。
了解这段经过的朋友们大约也都知道,马达西奇公司曾是苏联最重要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之一,苏联解体之后,马达西奇公司归乌克兰所有。但是因为乌克兰国内经济很差,且缺乏配套的航空工业产业链,一度生存非常困难。后来俄乌关系有所缓解,马达西奇就主要把产品卖给俄罗斯,差不多70%以上的产品吧,公司经营由此有了起色,年,马达西奇公司的出口额为1.6亿美元,占乌航空产品出口总额的50%。结果克里米亚事件之后,乌克兰单方面对出口俄罗斯的国防产品实施了禁运,马达西奇失去了最大的销售市场,立即陷入了危机。没办法,马达西奇的老板找上了中国,期待中方能够收购马达西奇公司。这其实算是双赢的收购计划,对马达西奇公司来说,就是解决了生存的问题,而对于我们中国公司来说,因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尤其民航发动机的研制技术尚不成熟,急需寻求突破,谁收购了马达西奇,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提升中国民用航发技术的能力,那公司前景肯定也是一片光明。所以当时中国的一家民企,北京天骄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从年开始,跟马达西奇公司接触,通过正常商业途径,合法投资并持有了马达西奇公司多数股权,在这个过程中,刚开始,乌克兰政府非常支持。为了促成这项收购,乌克兰政府在年4月还发布了一项决议,将马达西奇从乌克兰“战略意义公司”名单中排除。此后,乌克兰政府还正式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完全认可中国投资者们对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所有权及其合法性。也正是因此,才打消了中方企业的顾虑,北京天骄先后持有了马达西奇公司56%的股权。
但是,很快,乌克兰政府就变脸了,因为这项收购,逐渐引起了美国的注意。为了阻止这项收购,美国政府反复施压乌克兰政府,美国时任国务卿蓬佩奥甚至亲自下场,施压乌克兰总统中断该项收购计划。从年下半年开始,乌克兰政府开始采取强制手段,将马达西奇公司国有化,而不给予任何补偿或者赔偿,那不就是明抢么。经过中国投资者们的测算,中国公司损失金额超过45亿美元。虽然中国投资者们已经于年在海牙国际仲裁法院发起了国际投资仲裁,但是今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应乌克兰国家申请,海牙仲裁法院同意因特殊原因暂缓仲裁程序,待时局稳定即重启。
结果,海牙仲裁院是暂缓仲裁了,但是乌克兰政府却是没有缓的意思。打着仗,动作都没停,年5月18日,乌克兰政府宣布马达西奇公司的国有化已经顺利结束。11月7日,泽连斯基再次在他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宣布,将包括马达西奇在内的几家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公司国有化。一时间引来骂声一片。
这个事情本身,天骄公司肯定还会继续抗争,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件事背后,其实还有中国在美国围堵下是否能够突围的问题。刚才我们也说了,马达西奇公司被乌克兰强制国有化这事,5月中旬,泽连斯基就宣布了一遍,现在11月份,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事情发声,泽连斯基又宣布了一遍,大概率是再次被美国施压了。俄乌冲突以来,美国不断给乌方各种支援,泽连斯基总得回报点啥。那美国为什么施压,自然是要在打压我们。
客观的说,虽然这些年,我们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是掣肘还是很多。大型民航发动机和计算机芯片,这一大一小,共同构成中国工业体系的两大主要“痛点”,严重制约着中国的工业强国地位。目前,中国正在努力加快推动国产商用飞机的研制进程,以改变中国民用航空主要被波音和空客垄断的局面,但是,目前中国研制的几种主要机型均使用国外航空发动机,这其实是中国民航工业最大的产业安全隐患。想想看,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中国被美方彻底制裁,双方完全脱钩断链,那很可能我们出行坐的飞机,发动机上的一个零件坏了都没地方修,那谁还敢坐?时间长了,真是我们的民航系统就要瘫痪了。其实自从特朗普发动中国的技术战以来,业内就有专业人士隐隐担心,如果美国切断对中国的航空发动机的供应,无疑将会引爆中美技术战的另外一个关键战场。现在还没到彻底撕破脸的那一步,所以美国没有动手,但是他却一定要阻止我们在民航发动机领域有所突破。
所以我们中国这两年加大了空客飞机的购买数量,而不买美国的波音飞机,不单单是谁跟我好我就买谁的东西,我们要拿钱收买欧洲国家那么简单,还有尽最大努力、尽快摆脱美国航空领域对我们可能的控制和制裁的目的。
其实在民航制造领域,美国不仅打压我们中国,也打压欧洲,对空客也是毫不手软。哪怕欧盟是其重要的政治盟友和技术伙伴。之前美国政府就多次给欧盟大型民用飞机加征关税。当然,也怪他们波音自己不争气,先后爆发多起波音MAX飞机空难,这暴露了波音一系列质量问题,也给空客提供了生存空间。这两年,可以说一度被誉为美国制造“皇后”的波音正在遭遇近几十年来最大的危机时刻,其在民用航空工业的霸主地位正在被空客无情碾压。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但不管如何,随着中美对抗的加剧,未来我们中国可能会在更多领域与美国发生直接对抗。特别是在一些技术领域。像民航工业,本身尚弱,要起而迎战,就必须发愤图强,加紧推动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进程,以及其他关键机载设备和系统的开发,培育和构建更加安全的航空产业链条,同时,还要广交朋友,比如,进一步加强与欧洲的产业合作,包括航空发动机的合作,以在欧美之间的产业竞争和外交裂缝中寻找我们突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