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

人力车风靡天津卫,铁帽子王拉胶皮,成民国

发布时间:2023/11/18 13:24:40   

《文章会》在马三立使过之后,还有三个版本各有特色:苏文茂先生的二八月春秋题、郭德纲摊大块文章多搁朱砂夹着镇尺和课本,还有就是少马爷“扶轮学校”版的。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胶皮”的事儿吧。

老佛爷有辆胶皮车

《土语辞典》里关于洋车是这么解释的:

洋车,也叫人力车,车箱、车座下有双轮,车辕(车把)在前,由人拉着跑动。

北京人直接叫“洋车”,上海人叫“黄包车”,天津叫“胶皮”,“人力车”是书面语,写文章的时候用这个词。

这种车流行了大概半个世纪,随着电车的出现,逐渐丧失竞争力,曾经是晚清民国时代人们的代步工具之一。

人力车的发明者有三种说法,但都认为它的发明地在日本。

约在清同治十二年(),西方人率先将这种车子引进到了上海。这一年的6月间,法国人米拉向上海法租界当局申请人力车客运专利,当局同意他购置车辆。同年8月18日《申报》也刊载了相关消息。

也是在年,在天津筹办轮船招商局的实业家盛宣怀,从日本购买了一辆人力车,为天津首见。

老北京出现的第一辆人力车是日本人送给慈禧太后的御用车。

当然,这仅属于私家奢侈品,与运营无关。

随后在上海、在北京,国人纷纷仿造,人力车也随之传入天津。它快捷方便,很受市民欢迎。至光绪三十二年(),天津有车厂处,人力车六千多辆。

民国包月比小轿车还拉风

那时,还没有啥啥打车啥啥专车各种app,人们坐车往往走出家门,大街上热闹的地方,大多有“车口儿”,车们都停在那里,等主候客拉买卖。

但是逢车水马龙又没有车口的地方,车夫就只能拉着车在马路上游荡。

”那时天津满大街跑的都是人力车,几乎等同于现在的“面的”。火车站、胡同口、商业街、戏园子、马路边……随处可以看到揽客的人力车。

“拉胶皮,不赚钱,穷人奔波广为难。”拉人力车的多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但穿着都是破破烂烂、补丁摞补丁的,或赤脚或草鞋。

“人力车是木制车身,当时流行的新样式,都是流线型的,没有棱角。车杠特别长,车夫就在车杠之内,双手握杠一弯腰就冲出去了。”给人的感觉就是穿街越巷,健步如飞,“人力车夫们一般都是天津的活地图,无论你要前往天津市的任何一个角落,车夫们都能十拿九稳,在他们‘借光借光、靠边儿靠边儿’的吆喝声中,快步把你送到目的地。”

包月车就比散座阔气豪华好乐,有人回忆说:

住在土城的姨奶奶总会乘着她的车来老城里串门。这辆车,不但车把、车身漆得锃亮,连车上的铆钉也是白铜的。车轮的瓦圈、辐条被擦得闪闪发光。在车厢两侧,一对车灯明亮耀眼,是用中国历代沿用的白铜或黄铜来做,宫灯式样,点着桐油、菜籽油、棉籽油或蜡烛。乘车人的脚下,是一个荸荠扁式的铜铃。穿过闹市,乘车人便踩响铜铃,让行人让路。有的时候,男主人还能踩出有节奏感的花点儿来,毫不掩饰地炫耀着自己的身份与阔气。

包月车的车棚子根据季节随时变换,夏天是薄布棚子;冬天就是蓝棉布纳花蓝棚子将车身整个围上,左右和前方留下两个小窗户。车内还备有车毯,主人一上车,车夫便殷勤地将车毯围在主人腿上,挡住风寒。

除此之外,包月车还要求车夫漂亮、干净、精神,大都青石布扎腿的裤子,上穿漂白的对襟小褂,脚蹬千层底的布鞋,雪白的汗巾别在腰间,那叫一个干净、利落、精神。

胶皮两轮输给了三轮

本世纪20年代可以说是人力车的“黄金”时代;30年代,当自行车慢慢多了起来,当官的也开始有了汽车,坐人力车的人便不像20年代那样多,也不像过去那样时髦了。到了40年代,两个轮子的人力车渐渐被三个轮子的人力车代替,有的人还在三轮车上添加了马达,变成名不副实的人力车了。

三轮车,真时兴,不用腿跑用脚蹬。……坐三轮,心宽松,不用担心打偏秤。

到了这时,拉两个轮子的人力车的人已是年老体衰而又无力改装车子的人了,他们只能靠拉货维持生计,很少有人坐他们的破车。解放后,社会逐步取消了人力车,蹬车的人力车夫们也随之转业。

如今,您在北京后海、天津五大道看见的胡同游的那些车,都是脚蹬的三轮车,真正意义上的洋车已经不能上路了。

铁帽子王拉洋车轰动一时

要说拉洋车最出名的,要数前清的一位王爷。

年,京津两地的报纸上登了一组外国人拍摄的照片,照片上是个拉洋车的人,上面写明这位拉洋车的板儿爷乃是大清国第十七位克勤郡王,叫做晏森。这组照片还有个名字,叫做《铁帽子王拉洋车》。

要说一个王爷怎么落到了这种地步,最算清帝退位,可这些王爷府上祖上留下的东西怎么也够吃一辈子的,但这位末代铁帽子王竟沦落到拉洋车“臭胶皮”的地步,令人有些疑惑。

其实啊,这都是晏森自己造的。

年初,14岁的晏森在老子死了之后,成为第十七位克勤郡王。可没想到刚领了两年俸禄,清帝逊位,大清国就这么没了!

铁杆庄稼倒了,晏森没了俸禄银子,自己平日大手大脚花钱花惯了,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八旗子弟那些玩意儿自己全活。什么架笼遛鸟,什么傍戏子,什么打茶围,什么喝花酒…..晏森全占了。

不过好在没学会抽大烟,后来晏森也对外界说过,多亏了自己没学会抽大烟,要不这身子骨垮了,洋车都拉不了。

溥仪退位前倒是给了他不少钱和宝物,可这位铁帽子王爷,一出手便是卖王府,屋子那些玩意儿一块儿包圆全卖,最终这座铁帽子王爷府被是当时的民国国务总理熊希龄买了。

后来有个老管家透露了点消息,说是差不多卖了10万大洋。

这个数在当年那可不得了,可这些钱才用了两年不到,克勤郡王晏森又缺钱了,如今房子卖了,再卖就只能卖祖坟了。

就这样晏森又把祖坟卖了,先把祖坟上百棵参天大树尽数砍伐,倒卖给木厂子,而把这块风水宝地则卖给了内务府的钟扬家。

墓地之中有个乾隆御赐驮龙碑,这是乾隆赐给晏森先人福彭的,做工极为考究,曾被历代王爷羡慕。可这么一个祖上御赐的东西,晏森也给卖了,买主是少帅张学良。少帅将驮龙碑运往关外,竖立于老爹张作霖墓前。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报纸把这事也登了,一时间少帅成了孝心的典范,晏森则成了败家子的典范。

可这些钱,没过一年半载,又没了。令人纳闷的是,这么多钱怎么比流水没的还快,连晏森自己都说不清楚。如今什么都没了,再卖什么呢?只有卖苦力了。

您还别说,晏森的生意还真不错,别看早先爱花钱,但是做事挺规矩,人斯文、车干净,又快又稳当,而且体格好,嘴皮子好,一边拉车一边跟人讲故事,而且还能拽几句洋文,雇他车的还有不少外国人,这跟那些“骆驼祥子”们明显不一样。

可等年有人把他给登了报,晏森的买卖反倒不行了,人们得知他是前朝郡王,自然就退避三舍了,做过他车的人都后悔:“王爷拉车,咱也敢坐,这是折寿啊!”

如今拉车不行了,倒是得了个称号“车王”,只要他一上街,坐他车没有,追着看的人倒是不少:“瞧,车王来了;嘿,瞅瞅人家,龙行虎步;王爷就是王爷,倒驴不倒架,透着不一般....”

后来,据说这位王爷去了趟东北,回来时在京城买了个小四合院儿,平时也不怎么出门,不过好像没过多久,那些东西,又让他给花没了。

“怡亲王”毓麒在西四牌楼见到了宴森,一身布衣的他正蜷着身子坐在地上,一望便知,景况有多潦倒。

在当时的城市里,车夫同搬运工、清道夫、掏粪工一样属于社会最底层。

克勤郡王晏森干这一行,可见能力素质比较低,虽然是一代“车王”但最终还是落魄而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412.html
------分隔线----------------------------